最近家族大聚餐,長輩向母親問:"妳女兒怎麼能夠都這樣好像天天都很開心的模樣啊!"

我想分享一下下面這篇文章:

于美人:我學到苦難磨練出來的幽默感  



一份針對女性所做的調查,選出她們心中最想成為的「幸福女」,結果于美人排名第一。事業愛情兩得意的她,幽默風趣又精準的主持風格,最讓人印象深刻。于美人說:「其實,我的幽默來自我的母親,她影響我最深。」


知名節目主持人于美人,以她一貫幽默的口吻說,她很想幫媽媽申辦「○九××–一四一–二四二」這支手機門號,「因為我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她說的話,一是一、二是二!」

 

「媽在哪,家就在哪!」

打從小時候,于美人就知道媽媽「說到,一定做得到」。一歲就沒有父親,經濟窘迫,一家人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搬家,讓于美人一度對「家」的概念產生疑惑。當時,媽媽是這樣告訴她的:「媽在哪,家就在哪!」這是回答也是承諾,再怎麼困難,二十三歲就守寡的于媽媽,辛苦地撐起了一個家。

「我永遠都是看到她蹲在地上擦腳踏車!」于美人回想起小時候,這個畫面讓她印象最鮮明。父親肝硬化過世時,媽媽肚裡還懷著九個月大的妹妹。「那時爺爺開腳踏車店,媽媽不會修理車,所以幫忙擦車,我就看著她拿著擦車布,轉著輪框,擦一格,轉一格,一個多小時把一輛車擦得閃亮亮,可以賺七塊錢!」

于媽媽為了擦車,沒辦法穿裙子,只能穿褲子,夏天兩件七分褲輪流穿,冬天換成兩件長褲,就這樣四件褲子穿一年,走過十幾個寒暑。

年紀輕輕就守寡,于美人的外公不忍心也看不下去,曾經偷問于媽媽是否考慮改嫁,于媽媽只是開玩笑地回答:「我結婚五年就生了三個,再嫁肯定又生一窩,前窩後窩打成一窩,這樣怎麼行!」

也許就是這樣的樂觀幽默,凡事正面思考的態度,讓于媽媽一路走來,再苦的事情都變得不苦。所以,她對於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說:「我活不下去了!」感到難以理解,「這樣就要活不下去?」

「不過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媽抱著我哭。」于美人說,那是她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已忘記當時做錯了什麼事情,被爺爺拿著腳踏車的內胎打,一不小心剛好被內胎的氣嘴打到,受了不小的傷。于媽媽說,那時抱著于美人哭,心裡不只捨不得,還有心酸,她自責地認為,好像自己保護不了小孩,因為小孩沒有爸爸,才會被爺爺那麼嚴厲管教。

雖然會心疼于美人被爺爺修理,其實于媽媽自己在管教女兒上也是「毫不手軟」。有一次,于美人和妹妹「共謀」,趁媽媽睡覺時偷她房內抽屜裡的錢,其實媽媽根本沒有睡著,默默地等著兩人拿了錢高興地去買糖吃,回家以後換來一陣毒打。「是用衣架狠狠地打。」于美人如今回憶起來,仍是心有餘悸。

「你不要臉!人家不收你利息,你竟然還想賴帳!」

于媽媽說,嫁過來時,她的母親交代她,即使是在地上看到一毛錢都不能撿,「人家有可能是在測試你」。她說,人可以窮,但不能沒有志氣。

說到錢,于美人的金錢觀也來自於母親。有一次,于媽媽的朋友來家裡借錢,于媽媽手頭一時也沒錢,於是開口向房東借,「房東先生,不好意思,我朋友臨時需要五百塊,可不可以先跟你借一下,等一下我再還你?」第一次,房東繃著臉,沒有理她,于媽媽就客氣地再問了一次:「房東先生,可以嗎?」「不可以!」這回答當場讓于媽媽覺得被羞辱了,她發誓從此之後絕不向任何人借錢。

所以,當于美人念大學時辦了就學貸款,于媽媽就一直催她還清。有一次她告訴媽媽,有人說可以不用還,讓它變成銀行呆帳,于媽媽一聽大聲喊:「你不要臉!人家不收你利息已經要很感激了,你竟然還想賴帳!」于美人說自己當時被罵得跟豬頭沒兩樣,馬上打消那個念頭,「這就是母親給我價值觀上的影響。」

「我媽是個很踏實的人,她曾經跟我說,她有位朋友『有錢也去曼都洗頭,沒錢也去曼都洗頭』,可是她不會這樣。」于媽媽總說,沒錢就過沒錢的日子,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她覺得只要不欠錢,日子就很好過。這也讓于美人雖身處五光十色的電視圈,物質欲望卻不高...(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97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785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引用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apple961202/post/13209421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