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問我,她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吃完午飯就往外衝,是全班衝得最快的一個,而且不愛寫字、做功課,該怎麼辦?我說,小一的孩子吃完飯不往外衝,父母才要擔心。

閱讀是習慣,不是先天設定的能力
我們的大腦是演化出來讓我們打獵採集的祖先求生存的,不是做功課的。演化學家認為人能發展出文字這個「非自然」的溝通工具,是個奇蹟,能夠快速的閱讀它,更是奇蹟中的奇蹟。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在演化的歷史上太短了,短到連眨眼的工夫都不夠,因此無法登錄在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閱讀,有一種學習障礙叫「失讀症」(dyslexia),全球約有6%的人口有此毛病,他們的IQ正常,但就是不能閱讀。
如果不是先天設定,那麼為什麼大腦又會閱讀呢?因為大腦有可塑性,可以一直不停地因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迴路的改變與強化」。人類為了把經驗傳承下去,也為了突破口語傳遞的時空限制,而發明了文字。文字發明了以後,大腦把原來做別的事情的神經元調來處理新發明的符號,這個理論叫做「神經元回收再用」理論(neuronal recycling),所以大腦中有語言中心,但是沒有閱讀中心,因為它是調兵借將湊合起來用的雜牌軍,大腦中並沒有專門給它一個位置。

孩子愛玩愛動,是在學習生存技能
孩子愛往外面跑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祖先每天至少走十二公里去覓食;而孩子坐不住也是正常,因為我們的祖先很少坐下來,他們必須不停覓食才能餵飽肚子。人是到了一萬年前進入農業社會之後才安定下來的,所以父母不必太擔憂。孩子在小的時候愛探索、愛遊戲都對他好,他是在學習出社會以後的生存技能,如察顏觀色、建立人際關係等等。

等待大腦成熟,讓孩子順其自然成長
不過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都是害怕孩子少學了什麼,所以《大腦當家》的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最近寫了一本書,叫《Brain Rules for Baby》,教父母怎樣才能教養出聰明快樂的孩子。
書中一再說不必花大錢去買像Baby Einstein那種電腦「益智」遊戲(這遊戲現已下架,因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它並不能增加孩子的IQ,廣告所言不實,迪斯尼公司只好下架退錢),也不必送潛能開發班,麥迪納就他的專業(他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系發展分子生物學教授)來告訴父母,孩子的成長要順其自然,大腦還未成熟,強迫孩子去做他能力還未到之事,對孩子是傷害。

期待過高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害
傷害在哪裡呢?在學習態度。孩子因自己不能控制的外力因素(如手還拿不穩筆,寫字會寫出格;智力還未開,聽不懂老師講的東西)而一直受挫時,會因失敗的經驗最後變成「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就像是一隻沒有主控權而無辜被電擊的狗,換到新環境可以自主時,仍然趴在電板上接受電擊,過去「怎麼做都無效」的觀念已經使牠放棄嘗試,選擇坐以待斃了。所以他說父母過高的期待、持續性的憤怒和失望對孩子是“toxic”(有毒的),這個毒會傷害孩子大腦的發育,並導出青少年憂鬱症。

爸媽不要把孩子當作競爭的工具
我曾經看過一個父親很得意地把他2歲的兒子叫出來背乘法口訣,孩子背得很順,爸爸臉上有光,期待我們稱讚,但是因為我不認為2歲會懂「乘」的意義(尤其我在加州大學醫學中心曾見到一個腦傷病人可以背乘法口訣,卻不能做簡單的加減,因為背和計算是不同的神經迴路),所以我就從皮包中拿出巧克力糖說:「你背得很好,這兩顆糖給你,你想不想要多兩倍的糖?」孩子興奮的點頭,我問:「那你要幾顆?」他一臉茫然,爸爸的臉馬上就陰沈下來了。我其實不是故意找麻煩,而是我很不喜歡父母把孩子當作跟別人比賽的工具,好像孩子好就是他的成功。
在二十一世紀,任何領域有特長都能出頭,有一句話非常的好,「沒有什麼叫天才,把孩子放對地方,使他能力可以發展出來,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有天賦的能力,爸媽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短處、每天嫌他不好的地方,要鼓勵他發展長處,等長處發展好了,有了信心,短處自然會被帶上來。
爸媽要記得:孩子是上天的福賜,絕不是競爭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