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帶睿和勝一起出去玩時,勝半夜上廁所還會叫我起床陪他去,這幾天過夜反而連續尿床了三天,推測可能是飯店有暖氣,起床不冷,回家後天氣太冷就睡太沉或不想起床,還在傷腦筋= =";下周寄住時測試看看,準備一件剛買的保暖寶寶懶人毯在床頭,看會不會增加勝願意起床上廁所的意願....

不然這種天氣尿床,孩子又睡沉了,緊跟著來的大概就是感冒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兒童到了五歲以後就不會有尿床,但在這年齡以後仍然尿床的情形還是頗為常見的。在五歲以前,尿床是不必治療的。

尿床的可能原因:
1.遺傳
2.睡得太熟,難以叫醒
3.中樞神經系統成熟較慢
4.缺少抗利尿激素
5.尿路感染
6.脊椎神經異常
7.泌尿道構造異常

尿床通常不是因為睡前喝太多水,也不是發展或智力的問題。尿床不是因為孩子太懶,或是故意的行為。對於尿床的治療,需要家長配合,對尿床小孩諒解和寬容,因為尿床小孩,實際上也不想再尿床,只是身不由己,責罵只能增加小孩的心理負擔,於事無補。平常可行的辦法,是要小孩在睡前上廁所,晚上少喝水,家長在夜間喊醒小孩上廁所,這樣多少可減少尿床的機會。

醫師處理尿床通常會問兒童的上廁所習慣,安排尿液檢查,有必要時會安排其他的泌尿道檢查。有時心理因素也要考慮,但通常不是主要問題。

在治療方面,有兩種方法,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例如使用鬧鈴(尿床後鬧鈴會響)、獎勵(沒有尿床就有獎)、膀胱訓練(日間練習憋尿),如持之以恆,會有幫忙。

藥物治療包括針對中樞神經的、膀胱的,較新的是口服的抗利尿激素,有相當高的療效。

尿床

     臨床發現,尿床在六至十二歲的盛行率有五點五%,原因與過動性膀胱、感染等因子有關,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尿床兒並未就醫。


 小兒科醫師車參薇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夜尿比例會逐漸降低,如果年滿五歲,仍有一個禮拜尿床三次,或一晚連續尿床兩次以上,或白天有尿失禁情形者,大人就必須帶孩子就醫檢查。

 造成尿床原因很多,如大腦神經成熟較慢、尿路畸型、脊髓牽扯症候群、尿路感染、神經性膀胱、尿崩症等,在就醫時醫師們可從孩子臨床表現來推斷,並進行尿路動態學、膀胱攝影等檢查。

 比如說脊髓牽扯症候群的孩子,因為脊髓神經被不當牽扯,孩子會有尿失禁現象,家長可從孩子背上不當隆起、凹陷看出端倪,並帶他給醫師看,以進行進一步影像檢查。

 而病理性造成的尿床,則可藉由開刀、藥物來改善,原則上一個月後會有明顯的進步。但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尿床,則需父母多用心找出原因。

 尤其現值開學期,有些初上幼稚園、小學的孩子,因不適應陌生環境,夜晚便以哭鬧、尿床為表現,家長一味地打罵,常只會加深孩子恐懼感,夜尿情形將會更嚴重。

 車參薇建議對待尿床兒,家長應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幫助他們脫離尿床、自卑的日子;在飲食上含氣泡的碳酸汽水、有咖啡因成份的茶、咖啡,都容易刺激膀胱,會夜尿的小孩不宜多喝。

 在生活上,訓練孩子養成規律生活、排空尿液的習慣,有些孩子太晚進食、喝水,夜晚睡得太沈,自然增加尿床的機會;還有些孩子是因覺得學校廁所很臭,長期憋尿、少上廁所,結果引發尿路感染,反而造成頻尿情形。

 很多藥物對於改善夜尿情形都有幫助,再訓練孩子在生活、飲食的規律化,大多數的尿床兒都可告別尿床的日子。而在訓練過渡期間,家長可在孩子床褥上墊上棉墊,以利清洗,不要讓孩子依賴尿布,有問題可請教醫師。

行為治療

●膀胱訓練:在白天時增加小便滯留膀胱時間,用以撐大膀胱容積。 
●半夜起床上廁所:晚上當孩子睡了一段時間後,將孩子叫醒,並且陪著孩子走到廁所,讓孩子尿尿,再讓孩子回到床上睡覺。藉由這種方式訓練孩子學會自己醒來如廁。 
●動機治療:當不尿床時給予適當鼓勵,尿濕床則須自行處理,建立責任感,多鼓勵、關懷,少責罵。 

減少尿床的方法與共識

●晚飯後少喝水睡、前要上廁所把尿解乾淨。 
●多鼓勵、多關懷、給予心理建設。 
●每天做記錄,看看是否有進步。 
●醫師、家長與孩子長期配合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尿床對孩子及家庭的影響

●孩子對社交活動的退縮,不敢參加任何須要外宿活動。 
●孩子對自我形象低。 
●父母對於孩子尿床感到挫折、不好意思,甚至於感到生氣。

結語:尿床並不是不需治療或治不好的問題,所以父母、醫師與病童都應正視這個問題,給予尿床兒採取積極適當的治療是每一位醫師與父母應有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