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輪狀病毒和諾沃克病毒的活躍期。6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愛到處觸摸,又愛把手指放到嘴巴,容易把細菌或病毒吃進肚子裏而引起腸胃炎。

兒科專科醫生說,嬰幼兒肚瀉的原因大致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兩大類。寶寶有可能受到腸病毒、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的感染而造成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則以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最常見。

奶粉不適 新陳代謝疾病

除了受細菌或病毒感染外,部分吃配方奶粉的幼兒,也有可能因為跟所選的奶粉不合,或對牛奶敏感,影響腸胃的吸收而引致肚瀉。「另外,很多抗生素也有可能影響腸胃吸收的能力,因為抗生素連腸臟中的益菌也殺掉,服用後或會引起暫時性的肚瀉。」

兒科專科醫生指出,若患有新陳代謝的疾病,如某些酵素缺乏症,會較難吸收蛋白質、脂肪或澱粉質,便會出現肚瀉。但她指這類疾病非常罕見,較難診斷,也較難醫治。

總括來說,嬰幼兒肚瀉還是以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為主。兒科專科醫生說,腸胃炎一般的過程是先嘔吐,然後開始發燒,初時通常是低燒約38度,然後是肚痛及肚瀉。「如果是病毒性引起的,通常會屙水,若瀉出來的是爛大便,則多是由細菌引起。一日瀉6次或以上便屬嚴重。」

 

肚瀉可大可小,輕微的會自然痊癒,但亦有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家長必須留意以下危險徵兆。

1、大便有血

「留意大便的質地,腸壁表面有黏液幫助吸收,若大便中有鼻涕狀的分泌物,表示腸臟發炎。假如黏液中有血絲,即表示腸臟已受損,這是一道缺口,腸臟中有很多細菌,如細菌經此處入血,便導致入侵性腸炎,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必須入院治療。」

2、脫水

「嚴重屙嘔會導致脫水,影響腎功能。」兒科專科醫生指出,脫水的徵兆包括﹕極度疲倦、口腔黏膜乾澀、肚皮鬆弛、眼窩下陷、皮膚缺乏彈性、心跳快速,以及很少小便。

3、倦怠

腸胃炎可以令體內的電解質失衡,胃液中含有正常的電解質,屙嘔可以令鈉、鉀流失,令肌肉無力,人變得倦怠,嚴重電解質失衡會引致抽筋,危及性命。此外,腸胃炎亦有可能影響人體的酸鹼度,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酸鹼度是平衡的,但屙嘔、發炎時,人體便變得偏酸性,這會導致肌肉無力、呼吸急促,嚴重者會影響肝腎、心臟的功能。

4、抽筋

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偶然會有病毒上腦,引致腦炎的情况,但可能性甚微,少於1%機率。

什麼情况下有需要送孩子到醫院?醫生指出,若寶寶發高燒、大便有血絲、出現脫水現象、人顯得倦怠,便需要入院治療。若出現上述情况,3歲以下的幼兒多會以抗生素治療,入院後會檢驗發炎指數及種菌,對症下藥。

 

止屙藥可致大便積聚

幼兒腸胃炎多在4至5天內痊癒,通常不建議服用止屙藥,而會針對病徵作紓緩治療。兒科專科醫生解釋﹕「因為有細菌或病毒在腸胃裏,應該讓它們排出體外,用自我的抵抗力來修補。」止屙藥壓抑腸臟的蠕動,大便積聚或會引致肚痛,嚴重者更會弄致穿腸。「約10多20年前在醫院裏,曾見過一個小孩服用了成年人的止屙藥,導致大便積聚及肚脹,結果要開刀治療。」

至於止嘔藥,她謂若有需要的話醫生會處方,但也不能服用太多,以免產生副作用,如有可能減弱神經協調的控制能力,容易導致抽筋。

 

吃白粥白麵包飲豆奶

針對脫水、電解質失衡的問題,醫生通常會處方內含不同礦物質的口服鹽分補充劑。不過,寶寶腸胃不適,通常也沒甚胃口,不是人人也願意飲用補充劑的,若有此情况,便可能要入院吊鹽水了。

嚴重肚瀉,令身體水分大量流失,患病期間胃口又全失,這時在飲食的照顧上便要格外用心。兒科專科醫生建議,「這時可以食白粥,但一定要落少少鹽,這可紓緩電解質的流失。也有媽媽把奶開稀一點,這也是可以的。也可嘗試吃白麵包」。她說如果情况嚴重,吃完即瀉,便無法吸收營養,那便需要轉飲豆奶,因為豆奶較容易吸收。

兒科專科醫生也建議,媽媽可以用熱毛巾按摩寶寶的肚子,順時針方向按摩紓緩,溫暖的熱力可以令肌肉放鬆,紓緩腸抽筋及肚痛。

 

換尿布後洗手 防交叉感染

她也提醒,媽媽在照顧患病孩子要小心,換完尿片後必須洗手,因為若處理完大便後再處理食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預防腸胃炎,必須注意個人衛生,保持雙手清潔。如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徵狀,要戴上口罩。煮食用具要保持清潔,食物要徹底煮熟才進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