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保母都覺得,最好帶的就是新生兒,因為新生兒一天的睡眠時間很長,大人比較有喘息的空間。

不過,其實我的經驗卻是覺得,新生兒開始,就是要最花心力的,這時候開始就要訓練大人與幼兒之間的"溝通模式",孩子越大,關於生活常規的部分,就會越來越漸入佳境。

 

這樣說可能會有點令人困惑,甚麼都還不懂的幼兒,要怎麼"溝通"呢?

 

我常常跟家長們說,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先觀察。

孩子們各有不同的氣質,即使是對自己的孩子,都先當成陌生人來看待,一步步去摸索、嘗試了解,孩子們的表達方式。

有的孩子很愛笑,有的孩子很愛哭;有的孩子喜歡被包覆,有的孩子喜歡四肢可以伸展;有的孩子很好入睡,有的孩子很容易被驚醒。

這是先天的氣質,和遺傳或許多少都有點關係,但是不是絕對的;與其套用大人們的觀點或直接投射父母的特質在孩子們身上,不如先觀察,一點點地去摸索和了解孩子們的特質,然後才能去和孩子"溝通"。

 

了解之後,怎麼"溝通"呢?

忘了以前從哪裡看到的,"語言",實際上是人類溝通上的障礙。

有太多的東西,是"語言"無法傳達的,孩子們不懂得運用語言,反而能夠很直接地傳達自己的感受,而大人們受限於語言的長期認知,往往反而忘了怎麼在沒有語言的輔助下,去感受孩子們所要傳達的事物。

 

離題有點遠。

先了解孩子的特質之後,要擬定自己期望孩子達成的生活目標。

從嬰兒時期來說,大概最直接的,就是用餐和睡眠的模式。

建立模式,就是一種溝通。

孩子一出生,一定是餓了就吃,累了就睡,這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其實這是最自然的方式。

 

大人對於孩子們的生活常規的要求,其實是在協助孩子們逐步地"社會化",逐步地"適應"一般社會通行的生活方式。

說穿了,其實也是為了讓大人也好帶孩子。

 

於是乎,大人應該觀察,孩子大概多久餓一次,餓了一次大約喝多少奶,甚麼樣的反應是代表不想喝了,甚麼樣的反應是代表可能還想繼續喝,孩子喜好的奶溫,孩子能夠喝得最順暢的姿勢,孩子最能夠專心喝奶的狀態等等。

孩子睡眠的狀況是否連續,若太斷續,原因是甚麼?是因為孩子本身就比較淺眠?屬於對周遭敏感,有氣味或聲音的差異,就容易醒來的?

這些是觀察。

 

就嬰兒飲食的狀況觀察之後,依據嬰兒的發展與體重,計算一天的總奶量,抓出嬰兒肚子餓的常規時間,找出一個最趨近於嬰兒最適合的單次進餐份量,然後逐步減少進餐次數,增加每餐份量,並把進餐時間集中在日間,夜間予以些許溫水安撫,讓嬰兒明白,夜間睡眠的時候,不是用餐時間。

這個逐步改變的過程,就是一種和嬰兒溝通的方式。

以睡眠的模式而言,建立模式,也有助於讓嬰兒的安全感,讓嬰兒能夠在熟悉、舒適的狀況下入眠。

這邊特別提到要注意的,是睡眠並不是彈個手指,說入睡就能入睡的,和訓練用餐習慣一樣,必須要有一個逐步改變的階段,睡眠也需要有一個逐步入睡的模式。

單純只是光線的變化可能是不夠的。

對於淺眠的孩子,可以賦予輕柔的入睡音樂(類似費雪聲光小海馬之類的玩偶可以輔助),調暗的燈光,寧靜但不見得要安靜的氣氛(可以有正常走動聲、車聲這種生活上常出現的"背景音",但不能有搖滾樂,喧笑聲這種會激盪情緒起伏的聲音),同時搭配大人輕柔地在嬰兒胸前緩慢的輕拍,或是用包巾密實包覆模擬大人懷抱的感覺,也可以是大人在床邊輕柔緩慢語氣地說故事。

哪一種模式適合,要看哪一種大人做起來最舒適,嬰兒最能接受。

那麼,這就是最好的睡眠模式。這樣的睡眠模式,甚至可以一直延續到大。

這個模式,就是和嬰兒的溝通,經過一次又一次日日定時反覆的過程,是在告訴嬰兒,"要睡覺了"。

 

像常常會遇到家長會問的,嬰兒吵著要抱,怎麼辦?

大人可能要先觀察,孩子為什麼會吵著要抱?是因為常常被抱,抱習慣了?還是身體不舒服才會吵?又或者只是要確認一下,大人是否在身邊?

大概最常遇到的,就是會說嬰兒有周一症候群,就是像假日,可能阿公阿嬤級的長輩們聚在一起,孩子整天都是被抱著的,於是當周一阿公阿嬤不在身邊了,孩子們還是會想要有人一直抱著,但可能就累壞了父母。而我的觀念是,大人如果光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就累癱了,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想其他,生活沒有品質,孩子就會變成負擔和疲倦的來源,也會跟著生活缺乏品質。

所以,我其實從來不會去阻止假日阿公阿嬤甚至是家長整日抱著孩子的情形,這是一種應該被體會的心情;但一樣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耐心去傳達給孩子的是,"阿公阿嬤在的時候,是可以一直這樣抱著的","只有爸爸媽媽的氣味在的時候,只有某些特定的狀況或時刻,爸爸媽媽才會抱"

孩子們雖然或許還不會從臉部特徵或聲線去清楚地辨認出誰是誰,但是對氣味卻是非常敏感的。

要傳達這些東西給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並不難,難的大概是,必須要一再重複地做,做相同的事情,直到孩子明白大人的行為代表的意涵的"耐心"。

 

然後其實我還蠻感念自己的工程師背景,Debug大概是全天下最需要耐心的工作之一,而且往往有一些重覆的程式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拼湊,當時我常常和下屬開玩笑,說工程師是高級電子作業員,依據SOP的標準程序不斷地重複相同的事。

我想,我的耐心就是從那時候磨練而來的。

 

而上述我所提到的方式,一直堅持下來,我發現,到孩子對語言還不甚清晰的兩歲之前,都非常有用。

 

至於兩歲之後,開始發展語言上的溝通,走入"被語言所開拓並限制著的世界"後,又是另一個階段的任務了。

 

還是要說,育兒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合與否,保持和孩子間的對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要保持自己的理念,但是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我想,這是所有家長都要上的課。

 

和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