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寶是否與母親或父親之間產生情緒感應,可以在出生六個月後至九個月間,根據是否出現〔怕生〕現象來判斷。〔怕生〕就是害怕不熟悉的人,而緊挨著熟悉的母親不放,十分信賴母親。如果父親很少親近寶寶,寶寶也會對爸爸產生〔怕生〕現象。
  〔怕生〕是出現在寶寶出生六個月後,很容易發現。出現〔怕生〕,表示母子之間己經開始產生情緒感應了。如果沒有〔怕生〕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那正是親子之間,尤其是母子之間缺乏情緒感應的證據。換言之,寶寶不會戀棧母親,對母親缺乏信賴感。只要有人願意抱他,他就願意讓人家抱,儘管不熟悉的人對他伸手,他就肯把身體靠過去。這種狀態表示在此之前的母子關係非常淡薄,意味著母親很少哄孩子、抱孩子。認為不怕生的孩子具有獨立心與社交性,其實是個大錯誤,長大後,很可能會產生情緒缺陷的狀態。
  如果看到不怕生的寶寶,我會拜託寶寶的母親,應該多哄孩子、抱孩子。理解我話中之意的母親,在哄孩子、抱孩子的過程中,寶寶感受到母親的疼愛,就會開始用身體撒嬌,伴隨而來的就是怕生現象會愈來愈強烈。怕生會一直持續到三歲左右。怕生的孩子是〔好孩子〕,不怕生的孩子是危險的孩子。為什麼危險?在述之前,各位要知道,對母子關係而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時期,就是一歲到三歲,尤其是一歲半至二歲半之間,我認為這是母子關係最緊密的時期。
※母親是『心靈的基地』
  孩子強烈渴求與母親之間的情緒感應的這個時期,希望能夠賴在母親的膝上,或是讓母親抱抱,讓母親揹。累的時侯、想睡的時侯、肚子餓的時侯、身體不舒服的時侯,必會渴望親膚關係。有的孩子還會三更半夜鑽進母親的被窩裡,可能是做了什麼可怕的惡夢吧?希望母親能睡在身邊,才能安心的入睡。這是因為用身體對父母撒嬌,有助穩定情緒。有的父母擔心:如果讓他肆無忌憚的撒嬌下去,恐怕會變成一個愛撒嬌的小孩。我的回答是:如果另一方面的自發性發展順利,這種擔心就不必要了。因為情緒安定的孩子,自發性發展起來比較容易。有人提出疑問:聽說美國人從小就讓孩子一個人睡,藉此培養他的獨立心。針對這點,我必需說美國人母子之間有一種擁抱親吻的習慣,是日本所沒有的,他們可以實現親膚關係,不過是以夫妻優先,親子關係受到淡化,所以一到青春期就想追求異性,造成了女孩子珠胎暗結的「十三歲危機」問題。因此,無論美式育兒法或日式育兒法,都應該自己考量狀況。因為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人際關係不同,生活型態也互異。至於日本,必須考慮住宅狀況、火災、地震等天災,特別是未滿三歲的孩子,和雙親同床共寢,或是三更半夜要求母親陪著睡覺,對日本孩子的情緒穩定與否非常重要。而且這樣的行為可以加深母子間的情緒感應。
  對於這種關係,不良行為研究者認為等於是在孩子的心靈築起基地。我認為是母親溫暖的形象深深刻在孩子心靈的一種表現。換言之,只要孩子的心靈深深刻劃著母親溫暖的形象,孩子的心靈基地紮實穩固,青春期以後,絕對不會離家出走或是變成不良少年、少女。變成不良少年不良少女的孩子,都因為種種理由而法在未滿三歲時築好心靈基地。理由大多是母親生病,母親忙著照顧家中的病人,或是母親有不得己的苦衷必須讓孩子獨立,無法常常摟抱或逗哄孩子。也有的母親不喜歡小孩,討厭小孩黏著她不放。當我提出「常抱孩子」的要求,甚至有些母親會滿臉嫌惡,還會拒絕我說「讓爸爸抱不行嗎?」這種母親所照顧的孩子,在二歲多的時侯,有的人明顯的缺乏表情,沈默寡言,只要有人抱就好,甚至有的小孩就這樣被偷抱走了。情緒發展遲緩的現象,看在我眼裡清清楚楚,但有的母親沒有注意,甚至認為他是個不必費心照料的「好孩子」。有的孩子會呈現情緒不穩定,無法靜下心來,或是出現打小朋友、咬小朋友等攻擊行為。而對這樣的孩子,必須瞭解原因何在,母親以親膚關係為主,成為孩子夥伴,展開母子快樂的生活,如此一來,攻擊行為就會逐漸消失,表情也會顯得開朗快活,很愛說話,變成一個能夠與朋友好好玩耍的孩子。情緒不穩定與情緒發展遲緩而日漸長大的孩子,一般而言,很難交到朋友,社會性的發展也會受到延誤。
※三子百魂
  事實上根據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為,與幼年時的母子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研究推展之中,我的腦中強烈的浮現出一句古諺:「三子百魂」。靈魂就是人格,而人格必須具備二支柱:一是伴隨自發性發展的激昂熱情,一是體諒,就是我們所說的同感性。體諒的心若是發達,個性就會變得十分熱情。
  孩子的「體諒」之心曾因接受父母的「體諒」而發達,身為父母的您,是否懂得「體諒」?與此事非常有關。然而遺憾的是,懂不懂得「體諒」、或是「體諒」能夠做到何種地步,都是無法衡量的。衡量的方法尚未發現,因此,當你被問及是否懂得「體諒」時,往往不知如何作答。
  不過以夫妻為例,二個人若懷有「體諒」之心,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心情,自然就能表現出憐恤的行為,所以二個人不會吵架。二個人如果具有幽默感,便能營造出笑聲不斷、開朗活潑的家庭氣氛,孩子的情緒也能穩定,並能發展順利。而且懂得「體諒」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孩子的心情,反以不易對孩子叱責。就算很想出言責備,也會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對孩子提出自我本位的要求?愈是自我木位強烈的父母,愈常責罵孩子,因為自我本位強烈的父母,常有責罵孩子的衝動。孩子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被罵,所以情緒容易不穩定。自我本位強烈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性急,往往自私的在腦中描繪出「好孩子」的模型,再把孩子塞進去,然後對無法適應的孩子又打又罵。說什麼...自己好好想一想為什麼會被罵!這種要求孩子表現優秀的父母,有不少是為了博取旁人的讚美。【父母的自我本位會造成家庭暴力】
  完美主義的母親、造成孩子心理偏差的嚴格教育..都是阻礙自發性的發展,孩子也只會為所欲為,用外在的「好孩子」形象來偽裝自己。
  能夠坦然的正視自己的內心,行為自然誠實的父母,不但胸襟開闊,而且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懷有童心,能夠完全明白孩子心情的意思,所以可以寬容孩子的行為。
  能夠以溫暖的眼神,看待孩子的「淘氣」、「反抗」、「打架」、「搞怪」、「開玩笑」,孩子也能順應自己的真心,坦然的行動,在體驗雙親的包容之際,也學會包容雙親與別人,也就是培養出一顆「體諒」的心。但是,「體諒」是連大人也很難做到的行為,所以不能性急的要求孩子。人類終其一生,努力製造的心靈湯就是「體諒」。【父母以身教表現的「體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睿仔仔安貝貝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